English

北京:影视合流撑起市场

1998-04-16 来源:光明日报 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李 牧 我有话说

“长沙电影工作会议”是一次非常重要、影响深远的会议。会议关于启动电影精品“九五五○工程”和深化电影体制改革的重要意见,对北京的电影人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。

会后,在市委宣传部的组织协调下,由市广电局所属的北京电视台、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和市文化局所属的北京市电影公司、北京文化艺术音像出版社参加,各出25%的股份,以有限责任公司形式组建有电影出品权的“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”,并取得了重大的突破。

向管理要效益

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成立一年多来,相继拍摄了《离开雷锋的日子》、《甲方乙方》(和北影合作)、《背起爸爸上学》和电影短片《国歌》几部影片,其中《离开雷锋的日子》在思想性、艺术性和观赏性达到较好的统一,受到广泛好评,两个效益双丰收,获得“华表奖”和“五个一工程”奖,收回了投资并有较多的赢利。《甲方乙方》作为贺岁喜剧片,仅在北京市票房收入就超过一千万元,创造了中外电影在北京单片放映的最高纪录。新近投放市场的《背起爸爸上学》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,截至3月27日,该片观众达25万人次,票房达到140万元,预计可超过200万元,创下了国产儿童影片在北京的票房最高纪录。

一年来,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以新的机制进行电影的制作和发行,主要的工作大致可归纳为“三抓”:

首先是抓创作。根据市委宣传部的要求,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把多生产优秀国产影片作为自己的宗旨,看作是安身立命的根本,拍摄影片着力在作品的思想性、艺术性和观赏性上同时下功夫,力争三性的完美统一。用“紫禁城”自己的说法就是:“思想性上抓‘亮点’、艺术性上抓‘特点’,观赏性上抓‘卖点’”。因此,他们在剧本阶段就认真研究,反复论证,精益求精,强化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。市委宣传部部长龙新民同志和有关领导也都参与剧本的讨论和修改。公司还经常把电影发行部门和影院经理们找来参与研究,使影片开拍前,就对市场的前景有较为准确的把握。每个剧本都是一改再改,才投入拍摄。双片出来后,又多方听取意见,进一步加工完善,以可能达到的最高质量展现在观众面前。

其次是抓市场。紫禁城公司的上上下下都具有强烈的市场意识。在他们看来,一部影片只有实现了两个效益双丰收,才能真正算是成功。拍好一部片子很重要,发行、放映好一部片子也很重要。因而他们在影片的拍摄和经营运作中,非常注重市场。公司的电影创作人员和电影经营公司“新影联”的市场经营人员经常在一起分析和研究市场,如什么样的影片有市场?影片的最佳上档期是什么时间?影片的卖点在什么地方?如何策划影片的宣传等等,想方设法使生产的影片赢得更多的观众,赢得更大的市场。比如为了使《离开雷锋的日子》能在毛泽东同志“向雷锋同志学习”题词纪念日这一最佳时期公映,公司采取了“倒计时”的影片运作方法,并提前制定了影片的宣传、发行方案,使影片在刚制作完成时,全国主要城市就已经确定了准确的上映日期和上映方案,并开始了大规模的宣传。《甲方乙方》也是紧紧盯住市场,将预定于春节时投放市场的影片,提前到元旦前上映,抢到了元旦至春节这一黄金档期,不足一个月的时间里,票房收入节节上涨,超过了一千万元大关,成为北京电影票房收入之最。

值得一提的是,紫禁城影业公司的市场意识和灵活有效的运作方式,得益于公司在成立之前,北京的电影发行放映市场已基本理顺。1996年,北京市电影公司、中国电影公司和北京12家主要的影院,顺应改革潮流,主动转变观念,共同出资组建了“新影联”公司,从而使发行公司同放映单位,结成了利益共同体。这样,共同的利益成为一种“血缘”纽带,将紫禁城公司同北京市的影片发行、放映单位联结在一起,产生了一种新型的合作关系,形成了以市场为依托,以制片为基础的制、发、放一条龙的格局。这样一种机制,使北京市的全体电影从业人员利益共享,风险共担,心往一处想,劲往一处使,共同为电影的生产和经营而努力。

第三点是抓管理。“紫禁城”成立伊始就努力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规范自己。公司不铺摊子,不搞“小而全”,拍摄影片借助社会各种力量,依托三大基地,实行的是影视节目社会化制作机制。《离开雷锋的日子》主要是用的长影厂的摄制班底,电影短片《国歌》用的是儿影厂的摄制班底,后期制作和洗印依托各大电影制片厂、洗印厂。同时,严格制片管理,责任到人,精打细算,严格控制摄制成本和拍摄周期,努力做到人尽其才,物尽其用。像《离开雷锋的日子》、《背起爸爸上学》实行的是制片人制,《甲方乙方》实行的是制片管理委员会制,影片的主创人员根据影片收益参与效益分成。在内部人事制度上,公司全体职工实行岗位聘任制,包括10位左右的常设人员均参加社会统酬,公司内部不设人事机构,随时可以聘任和解聘人员,没有一个人拥有“铁饭碗”。通过抓管理,紫禁城影业公司做到了人员精干,工作高效,轻装上阵,机制灵活。

优秀影片号召票房

在1993年北京电影经营机制改革以前,北京电影经营水平较低,观众人次逐年递减,票房收入一直在4000万元左右徘徊。从1995年开始,北京电影市场发生了变化,尤其是1996年和1997年,北京市电影市场明显有了活力,四大指标均有较大幅度的递增。1996年,北京首次以年票房收入一亿元跻身全国电影大市场的行列。1997年,北京电影市场再创佳绩,四项指标同步上升:放映场次达到12.6万场,观众人次达到1742万人次,票房收入达到1亿1千7百万元,片款达到3456万元。与1996年相比,分别增长9.6%、6%、9.3%和19.9%。尤其需要指出的是,1997年北京国产影片的放映有较大幅度的增长,全年国产影片在市场所占的份额分别为:投放市场影片数量为全部影片数的70%,场次为50.1%,人次为58.9%,票房为38.6%,片款为66.8%。其中超过百万元票房的国产片数量达到11部,如《离开雷锋的日子》、《鸦片战争》、《大转折》、《红河谷》、《喜莲》等。仅此11部影片的票款收入就达到3170万元,占全年总票房的27.1%。而在1996年,北京电影市场全年超过百万票房收入的国产影片仅有4部,总计票房为740万元,其中没有一部影片的票房超过300万元。由此可以看出,1997年国产电影在市场上的占有率比1996年增长了4倍以上。

1998年第一季度,北京电影市场又实现了良好的开局,1至2月份票房达到28万元,较1997年同期增长31.9%,观众人次增长1.7%,放映场次增加11.6%,发行收入增长了31.3%,四项指标同步增长。3月份,《周恩来外交风云》又创下了骄人成绩,截止到3月27日,票房收入达到370万元。

北京电影市场何以势头喜人

首先,国产电影精品“九五五○工程”的实施,促进了电影生产的发展和影片质量的提高。国产影片所占份额大幅增加使得观众越来越认国产影片,形成良性循环。1997年北京电影市场国产影片的走势印证了这一点。

其次,电影生产和经营体制的改革,使电影业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。北京市“新影联”公司和“紫禁城”公司的成立,促进了北京电影事业的发展,使北京初步形成了制、发、放一条龙的格局。

再其次,经过近年来的电影经营实践,北京形成了一支有理论、有经验、有干劲的制作、宣传、发行、放映队伍,一批市场经营人员,他们观念新、思维敏锐、经营手法灵活多样、善于发现影片的“卖点”,能不断抓住电影市场的机会。

另外,北京市的电影院近年来在设施改建、更新换代上有了较大的改善,立体声影院已占2/3以上,一些已具备国际水平,为电影市场的发展提供了保证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